深夜爆料!糖心vlog当事人卷入“溏心视频”风波
凌晨三点,一则匿名帖子悄然出现在某知名八卦论坛,标题直指近期火爆的短视频博主“糖心vlog”,内容声称其当事人曾深度参与另一争议性内容项目“溏心视频”。帖子迅速发酵,三小时内转发破万,#糖心vlog溏心视频#话题冲上热搜榜首。

据爆料内容显示,“溏心视频”是一个以情感宣泄、成瘾式剧情为核心的内容系列,通过高强度情绪刺激和悬念设计,使用户产生“欲罢不能”的观看体验。该系列视频曾在半年前短暂流行,但因内容敏感、价值观争议较大而逐渐淡出主流视野。爆料者称,糖心vlog的当事人不仅是该项目的参与者,更是核心策划之一,曾以“情感操控式叙事”手法推动视频传播。
评论区迅速两极分化。一部分网友愤怒指责糖心vlog“表面正能量,背后玩心理操控”,另一部分人则质疑爆料的真实性,认为这可能是竞争对手的恶意抹黑。糖心vlog团队尚未对此事作出回应,但其最新视频的弹幕和评论区已被“求解释”“脱粉”等字样刷屏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有心理学研究者匿名发声,指出“溏心视频”这类内容的确可能存在成瘾性设计——通过高频反转、情感绑架和未完成叙事,激活观众的好奇与焦虑,使其不断追更、分享,形成病毒式传播。该研究者表示:“这类内容就像情感‘快餐’,吃得爽,但长期可能侵蚀受众的心理健康。
”
随着事件持续升温,已有广告主开始悄悄撤下与糖心vlog的合作推广。业内分析人士推测,若爆料属实,糖心vlog可能面临人设崩塌、商业合作解约乃至法律风险。
欲罢不能?深挖“溏心视频”成瘾机制与行业反思
“溏心视频”虽已淡出大众视野,但其背后的内容机制却值得深究。从流出的部分视频脚本可以看出,该系列擅长使用“情感过山车”模式:一分钟内实现甜蜜—冲突—反转—悬念的闭环,且每一段结尾必埋钩子,促使观众点击下一集。这种设计并非独创,却是成瘾性内容制作的典型代表。
有前团队成员匿名透露,“溏心视频”的剧本撰写严格遵循“成瘾公式”:每7秒一个情绪刺激点,每30秒一个剧情转折,结束时必须留下“未解答问题”。观众在快速多巴胺分泌中陷入“再看一集就停”的循环,甚至有不少用户熬夜追更,影响日常工作生活。
糖心vlog当事人被曝光的参与细节更令人咋舌。爆料称,其曾提出“用负能量裹挟正能量”的选题策略——先构建压抑、焦虑的情境,再突然插入治愈片段,使观众因情绪落差而产生强烈依赖。这种手法虽能提升黏性,却被批评为“精神绑架”。
事件也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讨论。某MCN机构负责人坦言:“高黏性内容是流量时代的财富密码,但边界在哪里?”如今,越来越多内容创作者在“数据至上”和“社会责任”之间摇摆。亦有业内人士呼吁平台应加强审核,对成瘾性强、价值观模糊的内容予以限制。
截至发稿前,糖心vlog仍保持沉默。但无论爆料真假,此事都已揭开了内容行业“流量暗面”的一角。当“欲罢不能”成为衡量内容成功的标准时,我们或许该问一句:究竟是观众选择了成瘾,还是成瘾设计了观众?